市投资促进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特色做法
一是深化“链式”招商。紧扣省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皖北产业发展定位,明晰细分赛道,专门谋划、专题推介、专班对接,成功引进友嘉国际、奇瑞汽车、融汇化工、华中气体等一批“链主”企业,签约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均位于“四大产业”关键环节,1-10月份签约“四大产业”项目超过签约总数60%。
二是强化专业招商。采取“骨干+”模式配强驻外分中心,推动产业招商团聚焦产业、深研产业,在增强感知产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中提升招商水平,1-11月,驻外招商队伍累计拜访企业1135家、邀请来淮211家。产业招商团累计捕捉有效线索251条。组建市级招商引资研判专班,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借力专家“外脑”力量,增强项目质量“把关”能力。
三是深化节会招商。开展“投资安徽行之淮北行”系列活动,“走出去”举办淮北无锡“双招双引”恳谈会、徐淮产业协同人才协作对接会等活动。高规格举办2024中国(濉溪)铝基新能源材料论坛、第六届中国(淮北)功能化学品论坛等节会,借助“银邦力量”举办全球性产业论坛,累计“请进来”优质企业近1000家,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对接活动,持续擦亮招商品牌。
四是创新中介招商。邀请上海安徽商会、深圳安徽商会、宁波安徽商会等知名商协会“组团”来淮。积极对接正和岛科技等优质企业联盟和中科大、安徽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所,在更高平台拓渠道、引企业,成功对接先导集团、时代万恒等一批上市公司和科技型项目。组织基金公司开展“路演式”推介新模式,提升基金招商成效。
五是完善招商机制。建立“信息搜集-筛选-研判-推送-跟进”闭环管理机制,累计研判推送驻外招商队伍、产业招商团信息880条,其中355条认定为有效线索。健全“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压茬推动亿元以上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纳统入库。
(二)主要成效
一是招引项目“实”。当前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70.5%;全市新增纳统项目已超过2023年111个,增幅达8.1%。
二是经济贡献“优”。1-10月,我市累计完成利用省外资金同比增长7.6%。推动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4%。
(三)存在问题
一是招大引强不够。1-10月份,全市签约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低于序时进度。开工3亿元以上项目不够多,对纳入省集中开工动员的项目支撑不够。
二是项目推进不够快。载体单位的相关部门之间联动、压茬推动项目的力度不够,造成项目推进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三是市场化招商体系不够健全。国有资本在引龙头导产业方面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尤其在推动“四大产业”补链强链上参与力度不够。全市基金招商“小而散”、聚集不够,撬动大项目的能力不强。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树牢高质量招商导向。坚持提质保量,强化对签约项目落地率、落地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纳统率等质量指标考核。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围绕打造完备产业生态,谋划招引重点、瞄准目标企业,绘制招商图谱。推动各载体单位针对重点发展产业,给予符合国家规定、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二是构建市场化招商体系。设立市产业投促母基金,围绕主导产业设立子基金,设置相关激励机制,遴选一流团队、吸纳社会资本、链接优质资源,实现招大引强新突破。
三是拓宽多元化招商渠道。深化科技招商,组建科技招商专班,发挥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县区“科创飞地”、临涣化工园区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优势引进科技企业和人才团队。
四是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一体推进招商公司、基金团队和驻外分中心队伍建设。
五是健全一盘棋招商机制。完善提级推进机制,统筹5亿元以上重点在谈项目由市级领导高位推动。健全招商引资事前及事中、事后评价机制,做好研判、尽调、预审和评估等工作,算好“眼前账”和“长远账”。强化部门间协同和市、县区、开发园区联动,用好“红黄绿”平台,压茬推进招商项目签约、落地、开工、纳统、投产、入规,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建设过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