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实字当头、质效为先,持续深化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半年任务超额完成。聚焦“时间过半,任务超前”目标,抓调度提进度,1-5月份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同比增长25%,完成全年任务57.9%。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同比增长136.8%,完成全年任务56.3%。1-5月份认定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同比增长8.5%。
二是招商质量稳步提升。持续推进“招大引强”,3亿元以上项目占签约项目总数的30%以上。签约“四大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招商引资项目进一步向主导产业和制造业聚焦。
三是基金招商成效明显。强化以股权投资招引重点项目,加强与市场化基金合作,积极推动项目签约落地。
四是专业招商加快演进。组建市级研判专班,建立“捕捉-研判-推送-反馈”闭环机制,提升推送项目质量。调整优化驻外分中心,深化对驻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研究;部分县区派出驻点小分队,深耕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地区。12个产业招商团不断加大招商力度。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招大引强仍然不够好。个别载体单位既没有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也没有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部分载体单位研判分析项目的深度不够,对项目建设约定不够,多数项目立项固投金额仅达到不低于总投资50%的最低标准,一些项目一期约定投资较少。
二是产业招商成效不够优。招引产业项目“小”“弱”“散”的现象较为突出,引进项目中能够培育发展成为“链主”型企业的项目较少;签约产业项目多为同质化、重复性引进,对延炼补链的作用不强。
三是专业招商水平不够高。招商人员捕捉洽谈重大项目的专业能力不强;借助产业基金、商协会挖掘优质信息的力度不够;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撬动大项目的方法措施不多。
四是项目落地建设不够快。载体单位的相关部门之间联动、压茬推动项目的力度不够,造成项目推进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招商质量“源头”把控。进一步发挥招商引资市级研判专班作用,从产业契合度、实际固投占比等方面加强审核,提升推送信息质量。紧扣签约制造业项目不低于总签约数70%的目标任务,指导各招商责任主体加大力度对接先进制造企业,力争6个省级开发区落地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90%以上。对标省集中开工动员入库项目标准,推动各县区、开发园区重点对接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信息,同时提高项目立项“门槛”,3亿元以上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要超过50%,力争达到70%,提高对全市工业固投的支撑力。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方法创新。会同各载体单位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探索在厂房建设、项目推进、入规纳统、科技创新、产值上台阶等方面设置激励条款,提高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新形势下的招商竞争力。建立“锁定目标找关系”的招商思维,围绕“五群十链”,“明”方向、“瞄”龙头、“锁”目标,借力基金公司、商协会、大院大所等机构的人脉资源,打通渠道、集聚要素,力争在10亿元以上制造业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招引一批“顶天立地”大项目。紧盯“四大产业”细分领域,聚焦产业集聚区,“打捆”招引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项目,打造“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深化基金招商,引导各载体单位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发挥国有平台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化基金,强化金融支持,用好股权投资杠杆,集中财力撬动重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来淮投资。
三是强化招商重点项目推进。实施分级调度,按旬分析、按月小结、按季通报,传递招商压力,推动各载体单位负责同志“一杆子插到底”,常态化下沉招商项目,逐个分析、快速解决存在问题,保障快速推进,力争三季度完成全年签约、开工任务,实现开工项目纳统率达到70%以上,为全市经济指标争先进位打基础、作贡献。会同有关载体单位逐条分析市级研判专班推送信息,推动信息-线索-项目的快速转化。推动“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下沉,强化载体单位有关部门间协同联动,指导更多签约项目纳入全省重点项目库,推动更多开工项目尽快纳统入规。
四是强化招商专业能力提升。运用市场化思维打造驻外招商队伍,探索聘用基金经理、行业协会专家等专业人士担任驻外招商组组长的方式,实现招引项目和打造队伍“双提升”。统筹市县驻外招商队伍,与招商职业经理人组建“三人小组”,合理布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分片摸排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有关情况,构建招商信息网。积极推动12个产业招商团按照“一团一专班”组建团内研判专班,研究产业、研判项目,提高备案信息质量。借力市总工会等群团力量,以讲好淮北产业故事为抓手展开系列活动,在全市树立人人关注发展、参与招商、服务项目的浓厚氛围,为锻造专业招商队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