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招商引资工作情况
(一)提“标”扩“面”,专业招商稳步提升。聚焦“专业人干专业事”,从市级层面组建专职队伍、整合招商力量,专业化招商水平得到新提升。一是驻外招商更加有效。抽调35名同志组建6个驻外分中心,分别由县处级领导带队前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城市驻点招商。市政府驻外联络处进一步扛起招商职责,加大力度拓渠道、引项目。二是产业招商更加有序。围绕“五群十链”组建12个产业招商团,由市级领导牵头深化产业研究、强化产业招商,编写光伏制造、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等6本产业发展报告,为进一步精准招商提供有力指导。三是投促部门更加有力。初步建立市县两级投促部门联合洽谈机制,市投资促进中心深度参与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洽谈,在“实战”中以干代训,推动县区投促部门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建立招商信息“研判-推送-反馈”闭环机制,投促部门业务科室同志人均研判项目超过500个,通过高强度反复锻炼,有效提升把控项目质量的能力水平。
(二)合“纵”联“横”,项目推进提速提效。坚持系统性、一体化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建设。一是强化顶格带动。升格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轮流“出海”招商、高频推动项目。顶格召开重点项目专题会,统筹政策、资源,为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区、开发园区进一步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拿出了更多精力抓招商抓项目。二是强化纵向联动。建立重点招商信息提级跟进机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均由市级领导第一时间高位推动。推行重点招商活动提级举办机制,市县(区)携手高规格办好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淮北新能源新材料招商推介会、百名浙商和百家上市公司“淮北行”等招商活动。健全重点招商项目提及问效机制,会同市直相关部门深入开发园区开展实地调度22次,推动200余个项目尽快落地见效。三是强化横向互动。建立“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打造“三灯”闭环管理平台,推行过程化调度服务。各载体单位更加注重统筹各部门力量,强化项目推进合力。
(三)聚“势”借“力”,招商渠道有效拓宽。综合运用多元招商方式,借力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作用,营造大招商、招大商良好态势。一是以商招商持续加强。聘请淮北市首批12名招商引资顾问,高效获取项目信息27条,累计举办专题推介会10余场,邀请企业来淮30余家,提供有效线索20余条;加强与国内知名行业协会合作,联手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编制《淮北市先进储能产业集群规划白皮书》,并初步达成共同打造新型储能基地合作意向。各载体单位坚持把以商招商作为最有效的招商方式之一。二是基金招商不断深化。推行“以投代引”模式,积极发挥现有产业基金优势,深化与市场化基金合作。三是节会招商成效初显。积极“走出去”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进博会“投资安徽行”(上海)恳谈会,顶格参加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庆典暨2023中国电池产业(广州)高峰论坛,围绕储能产业精准推介。加大力度“请进来”,邀请长江商学院16期近百名EMBA校友来淮考察、畅谈合作;提级举办食博会、中国调味品和肉制品年会、铝基新能源材料暨电池箔高峰论坛、新能源电池材料与功能化学品产业发展大会,促成国科储能电池、华驰新能源电解液等一批项目拟选址落地。
二、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
2024年,将持续贯彻落实“顶格战法”文件要求,突出“实”的导向,优化重点举措,推动招商引资进一步提质扩量增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优体系,激发招商引资“源动力”
一是调优目标体系。保持2023-2025年每年签约、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总体任务不变,结合各载体单位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签约、开工项目和大项目分配比例,通过适当压力激发招商动力。
二是调优考核体系。完善招商引资分类考核办法,载体单位重点考核签约、开工项目及招大引强完成情况,增设推送有效线索转化率指标,强化市县(区)协同、倒逼招商质量提升;结合入规纳统、产业契合度及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竣工率等重要指标,合理设置加减分项,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县区、开发园区实实在在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根据驻外分中心、驻外联络处和产业招商团推动信息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情况给予适当加分。
三是调优激励体系。提升招商引资在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权重,对招大引强效果明显,或在项目推进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加分,切实激发招商干劲。强化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在市级以上相关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强化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单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予以重点关注,在干部职级晋升上予以倾斜,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正向效应。
(二)优谋划,提升链式招商“新成效”
一是明晰主攻方向。立足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城一基地”战略定位和“两新一高”产业定位,聚焦省委确定的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紧跟安徽追“光”逐“能”发展大势,抢抓打造万亿汽车强省发展机遇,加大力度招引正负极材料、溶剂等光储项目,及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等配套项目,尽快融入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局。推动各县区、开发园区聚焦主导产业,进一步选定细分领域,持续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是构建完善生态。围绕“两新一高”等产业,一手抓薄弱缺失环节补短板,一手抓高附加值环节优配套,市县(区)一体加强补链项目谋划,定期举办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力争2024年每个产业均引进1个行业龙头和一批创新研发活跃、细分市场领先的配套企业,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条。聚焦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要加大力度招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动构建较为健全的产业生态。
三是发挥部门优势。按照“管行业就要管招商、管产业就要管招商”要求,鼓励产业主管部门立足自身职能,深入对接行业资源、搭建智库平台、研究出台专项政策,谋划各自领域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工作。针对重大招商项目,联合要素保障部门,组建专班聚力攻坚。
(三)优举措,拓宽招大引强“朋友圈”
一是深化基金招商。持续推进“以投促引”,会同产投集团等国资平台,深化基金招商4.0模式,构建“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机制。
二是深化以商招商。推行“链主”招商,聚焦重点产业链,瞄准国内外500强、“专精特新”等企业,依托“链主”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着力引进标志性引领性项目。
三是深化商协会招商。坚持把商协会作为淮北发展的“重要合伙人”,加密对接中国有色金属协会、上海安徽商会等知名商协会,借力高频开展招商活动,邀请更多优质企业来淮考察,持续“提亮”投资淮北行。
(四)优队伍,打造专业招商“主力军”
一是建强驻外招商队伍。进一步优化驻外招商管理办法,适当下达签约、开工项目任务,推行“末位淘汰制”,根据过程考核和年终考核结果,每年淘汰一批工作状态不佳、工作成效不好的人员,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二是发挥产业招商团作用。推动产业招商团会同载体单位深化产业研究,结合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光伏制造、储能和动力电池、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产业发展报告,精准梳理产业链图谱,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强化对产业招商的指导和推动。
三是加强招商部门建设。推动各县区、开发园区进一步配齐配强招商部门力量,切实选拔一批懂经济、懂产业的同志充实到招商一线,尽快打造专家型研判队伍、专业化谈判队伍和专职化招商队伍。
四是强化招商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与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常态化招商培训,围绕基金运作、产业发展等主题,定期组织“送学”上门,或深入长三角先进园区“跟班”学习,持续提升专业素养。
(五)优机制,构建全市招商“一盘棋”
一是健全协同跟进机制。继续提级跟进重点招商信息,每周摸排汇总重点在谈项目,第一时间把优质信息“提上来”高位推进,推深做实顶格推动。
二是健全压茬推进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完善“红黄绿”闭环管理平台,形成投促部门推动“上台”、发改部门及时“亮灯”、经信部门督促“转灯”,载体单位销号“复绿”的全流程管理机制,保障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
三是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推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在谈重大项目招引清单”,强化项目信息摸排、研判、移交、跟进、落地全生命周期链条化管理,及时解决项目招引落地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项目信息的转化率,扩大招商引资实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