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投资促进中心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的回复
尊敬的赵德荣代表:
感谢您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关心关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从“信息不对称、对接不顺畅、环境待优化”三个方面指出当前招商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从“坚持全市‘一盘棋’、着力为企纾困优环境、依法挖潜保用地”三个方面提出8条很好的建议举措。收到建议后,市投资促进中心党组高度重视,由党组书记、主任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积极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协同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力构建全市招商“一盘棋”
上半年,认真实施“顶格战法”,深入推进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加快构建招商引资“一盘棋”,有力推动签约、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8个和90个,分别超序时进度10和6.3个百分点,引进了三井化学、金马再生铝等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全市招商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1-6月份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幅高达173.1%,位居全省第一。在构建全省一盘棋方面主要为以下6个方面。
一是围绕要素保障实施联审评审。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联审评审机制,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5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按需提请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联审评审,统筹全市资源要素予以保障,做到“要素跟着项目走”。
二是围绕产业集聚深化精准招商。调整优化“五群十链”产业布局,推动各载体单位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入调研铝基金属材料、光伏、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的现状、短板和需求,“一链一策”描绘“鱼骨图”、编制5本招商指引,明确招商主攻方向、强化产业招商意识。聚焦“五群十链”,推动组建12个产业招商团,“一链一团”加强对产业招商的指导和推进。
三是围绕项目落地开展提级跟进。建立招商信息提级跟进机制,市投资促进中心统筹全市重点在谈项目,由市级领导顶格洽谈推进,每条有效信息均有县级干部对接,确保“盯得紧、盯得住”,2023年以来,在市领导推动下,协议投资112亿元的中清智慧光伏、103亿元的欧达智慧光电、协议投资70亿元的中福科应急一体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
四是围绕项目推进强化协同联动。对标先进地区做法,推动建立“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对亿元以上项目由发改、招商、统计等部门全过程、闭环式压茬调度,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助企纾困,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6月份,全市新开工项目纳统率达到47.78%,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
五是围绕专业招商打造驻点队伍。强化市政府驻外联络处招商职能,“揭榜挂帅”选调35名同志,派赴苏锡常等6地,分别由县级干部牵头组建驻外投资促进分中心,深挖重点产业、深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1-6月份,驻外联络处和驻外分中心累计访商1209家,邀请217家企业来淮考察,报送项目信息178条,其中57条确认为有效项目线索。
六是围绕招商实效优化目标考核。坚持实效为先,2023年调整目标任务体系,设“底线”不设“上线”,将招商考核项目标准提升至亿元以上,且适当调低任务数,引导各县区、开发园区减少包装、务实招商,提高有效投资。各招商责任主体中,对各载体单位下达具体招引项目任务,且任务完成情况以市统计局数据为准;对其他责任主体只下达有效线索任务,推动驻外分中心、驻外办事处和各载体单位协同联动,形成招商合力。
二、全力强化招商用地“新保障”
一是深入摸排闲置用地情况。围绕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或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1/3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定义,专题调研园区内闲置土地调研,形成《闲置土地处置调研报告》。市本级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无土地闲置情形。
二是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强化“亩均论英雄”结果运用,依据年度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对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差别化政策,对优先发展类(A类)企业的新增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保障,对鼓励提升类(B类)、规范转型类(C类)企业的新增项目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对调控帮扶类(D类)企业的新增项目用地原则上不予安排。在符合规划、安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在现有用地上进行改扩建或拆旧建新,超出原批准总计容建筑面积的部分不再收取土地出让价款。
三是加强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处置。印发《淮北市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对已供未开工建设的,由辖区政府(管委会)督促企业完善规划、施工手续,积极开工建设;对已供仍有部分未实施建设的,由辖区政府(管委会)督促企业加大投资,督促无效且属于闲置低效情形的,按闲置低效政策予以处置。2022年底,包括全市开发区在内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893亩,闲置土地1818亩。
三、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是专项整治突出问题。扎实开展2023年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开设12345热线“营商环境监督分线”,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的公告》,广泛收集企业投诉建议,全面摸排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承诺兑现不到位、拖欠民营企业欠账问题线索。在全省率先建设“一网惠企”平台,推动政策红利“一站式、无障碍”精准直达企业,累计兑付资金2.58亿元、惠及企业695家。
二是健全为企服务机制。印发《关于建立2023年淮北市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一账、两表、三单”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内业管理,实现问题线索“清单化”、内部运转“程序化”、交办整改“闭环化”。推行“柔性执法”,持续拓宽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领域,相继出台两批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涉及生态、交通、文旅、市场等六大领域,涵盖轻微行政违法违规行为210项。
三是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完成48个省建系统、25个市建业务系统对接,“全程网办”事项达44574项,线上办件率达94.77%。上线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便利线上线下导航办事,关联658个服务场所、42403个事项。电子证照累计制证1657万条,电子证照质量和人均电子证照量位居全省前列。创新成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服务工作室,分类精简工程项目审批事项,取消、合并25个,调整下放9个,全流程审批总时长压减率达60%。
四是着力助企降本增效。对标长三角,迭代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持续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一企一策”为企诊断分析,落实电力接入工程“零投资”政策,今年以来累计为382家企业减少红外投资金额7111万元,实现企业办电入网“零投资”。加快推进国安电力、临涣中利供热机组改造,规范热合同履行和成本约束,全市65%市场供热量价格低于周边城市。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第二气源建设,推动“双气源”保供,进一步降低天然气成本。印发《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对制造业企业用水成本由3.51元/立方米调整至3.04元/立方米,2023年以来,制造业企业累计获得市级用水用气补贴538.6万元。企业申请货运奖补资金约203万元,节约物流成本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