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政协淮北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94号提案的答复
孙斌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几点建议》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淮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扬淮所长,强化分工协作,创新体制机制,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崛起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注重“融”字,深化战略合作
紧扣国家《规划纲要》和安徽《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淮北《行动方案》,在一体化发展平台上,积极参与国家和沪苏浙重大合作交流活动,全方位高质量接轨长三角。一是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以正式会员身份在连云港市参加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简称“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次会议。提升城市合作广度和深度,丰富城市合作内涵和形式,增强城市合作专业化服务,推动城市间更加务实高效合作。二是推进五个“区块链接”落实。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积极加强与徐州的沟通对接,共同推进两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濉溪县与上海市康桥镇签订合作协议。相山区与上海嘉定、浙江长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濉溪经济开发区纳入全省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列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试验区,与江苏海安共建产业园。相山区与上海莘庄、浙江长兴,杜集区与江苏江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新型功能区建设指挥部,大力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三是将长三角一体化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4月正式印发《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单独利用一个篇章阐述深度融入长三角工作,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一体化,高水平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强化“招”字,加大招商引资
抢抓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一是聚焦园区承载力。推动全市开发区错位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市高新区5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顺利建成,相山开发区、濉溪开发区、杜集开发区工业厂房加速建设,为中小企业快速入驻、快速投产创造条件。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2个基地获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市高新区正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濉溪开发区处在国家级经开区培育序列。二是聚焦“五群十链”招商。重点提升5个产业集群和10个产业链,锻强群长制、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群长、总链长,领衔挂帅出征;组建102个“市级县干招商组”,每组由1名县处级干部任组长;成立苏杭招商小组,派驻专业招商人员74人,统筹调度全市6大载体单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招商引资成效月通报、季观摩、半年评,严格奖惩,积极承接长三角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推动产业向产业链、创新链最高端攀升。三是聚焦精准招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靶向招商,积极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开展招商对接活动。紧紧围绕大项目、龙头企业开展招商活动,积极对接华润集团、光明集团、郑煤机集团等重点在谈企业,全力争取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外出考察118次,拜访企业190余家,接待来淮企业200多次。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2个,协议投资151.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1个,协议投资148.1亿元,同比增长26.6%;新开工招商引资工业项目39个,协议投资115.2亿元,同比增长74.3%。
三、树立“牌”字,打造千亿煤基
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已成为投资环境优越、要素保障完备的现代化工园区,成为“安徽省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被中石化联合会列入“十四五”期间全国“重点培育的具有一流竞争力的70家化工园区之一”,是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吸引一大批长三角地区优质化工企业落户,具有十四五末打造成为“千亿产值的碳基产业基地”潜力。一是紧抓招引蓄势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基地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员招商,主动出击。截至目前,外出招商15次,拜访中化蓝天、中盐红四方、江苏索普等化工企业20余家,接待欧励隆工程炭集团、浙江传化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等化工龙头企业来园区考察23次。目前已签约长三角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93亿元。二是摸清家底挖潜能。全面摸排园区项目底数,加强谋划力度,充分挖掘项目建设潜力,推动瑞柏二期、润岳三期两个重点项目早日落地,加快天成二期、润岳二期、优耐德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基地正在加强与上海金山二工区、泰州化工园区的共建合作,探索采取股份合作、托管、缔结友好园区等模式,承接优质产业转移项目,实现“共建共赢”。三是快抓投产增动能。建设、安全、环保等部门联动办公,坚持问题导向,提前介入,加快消防、安全、竣工等各类验收进度。聘请省级安全专家完善项目试生产方案,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达效。相泉无机盐和泓泽新材料项目已先后投产。目前,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已实现年销售收入近300亿元。
四、提高“引”字,广泛招揽人才
紧盯长三角涵育人才优势,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评选“555”产业创新团队101个,其中12个团队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0个团队入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一是双向培养。送出去,在全省率先大规模选派4批共14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上海普陀、闵行、嘉定、杨浦四区,学习锻炼;请进来,开设淮北大讲堂,先后邀请长三角地区高端专家、学者来淮讲座10次,培训干部2400余人。二是平台借智。依托市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等创新高地,及“源创客”“梧桐树”等“双创”孵化基地,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10余所长三角区域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110项。探索实施“青苗计划”,穿针引线为26家企业、46名高层次人才与8所高校实验室搭建联合培育桥梁,组建产学研合作实体7个。积极发挥沪苏浙跟班学习干部以及淮北籍人才作用,邀请长三角地区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家来淮考察。三是多方引才。采取“人才+项目+资本”招才引智模式,先后从沪苏浙引进高层次人才80余人及创新团队22个,引进优质项目10个、投资额达30余亿元。组织开展“名校优生看淮北”活动,招录党政储备人才62名,其中硕博士占80.6%。推行高层次人才团队“服务绿卡”制度,提供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等暖心服务,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