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北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0021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市委会:
你委提出的《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协第十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021号提案)收悉。
首先感谢你委对淮北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您在建议中提出的聚焦产业集聚、强链补链、协同创新、优化环境等重点因素,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建议非常好、非常及时。提案提交我局办理后,我局对此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答复,并就产业集聚发展情况与市发改委、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沟通。现答复如下:
2019年底我市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2020年9月,国家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宝贵的战略机遇。近期安徽省制定出台了《皖北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方案》、《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任务分工方案》,我市围绕政策要求和任务分工,积极做好发展要素对接,高标准谋划储备项目、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促进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淮北。
一、产业对接,强链补链。一是印发《关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行动方案》及《淮北市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若干政策》“1+2”政策措施,制定《淮北市提升重点产业区和产业链水平实施方案》,为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区建设,明确未来聚力发展的5个特色产业集群和10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聚焦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链,“双招双引”一批如陶铝新材料、碳基先进高分子材料等能够延链补链强的大企业大项目,面向新需求、新领域、新应用,补齐产业链条短环短板,努力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高端化发展。二是按照“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的思路,梳理“五群十链”头部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从政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快培育龙头型、旗舰式大企业,示范带动其他产业链企业对标提升。狠抓中小微企业培育成长,遵循“双创→高成长型小微→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梯次培育路径,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立得住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骨干型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制造冠军,丰富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和产业集群的“灌木丛林”。
二、主体对接,区域联动。一是园区共建。积极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支持濉溪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康桥、江苏海安共建产业园,支持相山区与上海莘庄、浙江长兴共建产业园。协调先进制造业转移,推动产业链跨区域精准配套,形成优势互补、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转移集聚的示范园区。支持淮北与省际毗邻地区共建新型功能区,如支持段园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融入徐州都市圈,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推动杜集经济开发区建设长三角煤炭装备制造智能化产业基地。二是企业协作。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产业布局的跟踪研究。着力引进一批如:金龙机电、京信电子、英科医疗一样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形成雁阵效应。三是产学研联合。深化与中科院、上海交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建设,依托高能级系统化创新体系,推动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协同攻关清单,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每年择优遴选实施主体。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对接,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试验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再转化,鼓励支持如高端复合材料、平山电厂2期135万千瓦新型燃煤机组等世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转移。在航空航天航材、无人机、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家电等领域,打造智能制造新的增长极。
三、要素对接,优化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类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进一步搭建金融服务支撑平台,精准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提高投融资精准度。二是全面落实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一体推进的良好机制。三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需求保障。四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压减、下放行政许可事项,提升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质量,升级升档、用足用活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系列政策。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纵深推进“四送一服”行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诉求“直通必达”、服务“有求必应”,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构建“五群十链”汇聚发展“强磁场”。
最后,再次感谢你委对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恳请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心支持我市重点产业链集聚发展。对本复函如有疑问及不满意请联系我们。
办复类别:B 类
联系单位:市经信局
联系电话:3198206/18905610627
202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