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融入长三角 加快推进更高质量转型发展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加强政策对接、区块链接、产业承接,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能,奋力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中走在前列。
——摘自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扬淮所长,主动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全面加强与江苏徐州毗邻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政策对接、区块链接、产业承接,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推进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赢得最大优势。
“相”融长三角,重在一个“融”字。我市将“平台思维”有效运用到助推“双招双引”中去,搭建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合作“舞台”“平台”,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近五年累计开工项目1087个、完成投资857.3亿元;2019年以来,全市新开工长三角地区投资项目139个,协议投资总额379.4亿元。一个个协议签订,融入的程度更深;一项项活动开展,合作的范围更广。
而随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的拓展,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优质资源“走进来”。从淮萧客车联络线正式开通运营到阜阳—淮北、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全线工程项目举行开工仪式,从推深做实“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证照管理一体化到引入教育小镇、为长三角区域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窥见,在“一体化”实现“高质量”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奋力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中走在前列”,市第九次党代会对加速度、高质量融入长三角提出新要求,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
近年来,和沪苏浙8地共同发起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的同时,我市与淮海经济区9市紧密对接,尤其是和邻居徐州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经过两市共同努力,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也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抱团发展对加快两市互联互通步伐及社会事业融合意义重大。今后五年,我市落实淮徐战略合作协议,加快融入徐州都市圈。积极引入总部经济、研发机构,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联合组建特色产业联盟,增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放大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打造苏皖毗邻地区强劲增长极。
同时,对标“青吴嘉”示范区,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建设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片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创新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打破区域堡垒,带来了地理破界、资源破界。我市把握沪苏浙产业转移趋势,积极承接新兴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产业,主动寻求与关联产业、重点企业、资本市场、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加入长三角企业求贤若渴大队,实施人才新政比拼,探索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等人才共享模式,引进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技能人才,全方位解决好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
作为承接产业的重要载体,各大开发区的发展格外令人瞩目。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推进,我市5个省级开发区已分别与上海莘庄工业区、宜兴环科园、昆山经开区、南通海门开发区、扬州江陵开发区等结对共建;濉溪经济开发区纳入全省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列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试验区。
为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我市大力实施“标准地”改革,全面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引导各开发园区优化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培育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建立健全要素投入共担、财税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合作模式,高水平建设濉溪-海门、相山-长兴、杜集-广陵、烈山-丹徒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光明集团、国轩高科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而在此期间,在全市坚定不移、协同奋进的浓厚氛围中,淮北高新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将分别朝向“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目标,砥砺前行,一路高歌。
新引擎强劲,新动能澎湃。加速融入长三角的谋篇布局已转入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彰显开放开明的胸襟,淮北,正与“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